佛跳墻是什么菜用什么東西做的
民以食為天,吃文化源遠流長,這些歷經(jīng)歲月打磨沉淀下來的美味,帶著家鄉(xiāng)的文化和情感寄托,成就了今日的“非遺”美食。
“佛跳墻”原名“福壽全”,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名肴,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間,是閩菜的經(jīng)典。
清朝道光年間,福州官錢局的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席間有道叫做“福壽全”的菜、是用雞、鴨、羊肘、豬蹄、排骨、鴿蛋等以慢火煨制成的。周蓮吃后很滿意。回家后即命廚師鄭春發(fā)依法仿制在原菜基礎(chǔ)上,減少了肉類用量,又加入了多種海鮮,使成菜內(nèi)容更加豐富,鮮美可口。后來,鄭離開布政使衙門,到福州東街上開了一家“三友齋”菜館(今福州“聚春園“菜館的前身),在一次文人聚會的筵席上送上此菜。文人們品后紛紛叫好,有人即席賦詩曰:“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從此,這道菜就叫做“佛跳墻”。
“佛跳墻”選料精細,所用的原料和配料達到三十多種,通常選用鮑魚、海參、花膠、蹄筋、墨魚、瑤柱等食材,將它們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文火煨制四個小時。煨制后啟壇,葷香飄溢,美味可口,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由于“佛跳墻”是把幾十種原料煨于一壇,既有共同的葷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來軟嫩柔潤,濃郁葷香,又葷而不膩;各料互為滲透,味中有味。
“佛跳墻”在煨制過程中幾乎沒有香味冒出,反而在煨成開壇之時,只需略略掀開荷葉,便有酒香撲鼻,直入心脾。盛出來湯濃色褐,卻厚而不膩。食時酒香與各種香氣混合,香飄四座,爛而不腐,口味無窮。
關(guān)鍵詞: 佛跳墻是什么菜用什么東西做的
相關(guān)閱讀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