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視野】拉近科學與公眾距離——2022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側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校園里捕獲來自宇宙的信息,親眼見證一粒種子成長為一株秧苗,近距離體驗大熊貓棲息地背后的林草科技……9月15日,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來”為主題的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啟動。走進位于中國科技館的北京主場活動現場,一件件實物模型和互動展品吸引了不少觀眾前來體驗。
“這臺機械臂可借助軌道上的多個定位點連續(xù)供電,實現臂兩端均可自由活動,從而顯著提高機械臂的動作角度和作業(yè)范圍?!眮碜郧迦A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四年級學生吳奇介紹,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上的機械臂,是我國目前智能程度最高、難度最大、系統最復雜的空間智能制造系統。吳奇和小組另外3名成員花了7個多月時間才完成這一模型。在他看來,國家大科學裝置具有重要的科普價值,能更好地幫助公眾理解前沿科技,感受科技進步的成果。
在校園宇宙線觀測聯盟的展位上,一臺名為“宇宙射線描跡儀”的小型設備滴滴作響,并按不規(guī)則的方向閃現綠光?!坝钪嫔渚€帶來宇宙空間的豐富信息,無時無刻不在穿越我們的身體。”校園宇宙線觀測聯盟顧問沈長銓告訴記者,這臺可“捕獲”宇宙射線的儀器是北京東直門中學的學生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和本校教師的指導下研制的。
“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源頭,基礎研究的突破離不開大科學裝置的支撐?!毙@宇宙線觀測聯盟理事長張闖介紹,坐落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guī)模最大、靈敏度最強的宇宙射線探測裝置。2020年,依托LHAASO科研資源,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聯合相關單位共同成立校園宇宙線觀測聯盟?!罢故敬罂茖W裝置技術原理的模型走進校園,拉近了公眾與科學的距離?!睆堦J說,“不僅激發(fā)起學生探索未知的強烈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助力發(fā)現和培養(yǎng)‘未來科學家’?!?/p>
記者了解到,自2004年以來,中國科協已連續(xù)18年舉辦全國科普日活動,各地各部門在全國科普日期間累計舉辦重點科普活動約32.2萬場次。 (經濟日報記者 康瓊艷)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