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看!啃下高原鐵路勘測“硬骨頭”
“置身于歷史的波瀾壯闊,才更能真切地感受眼前這份事業(yè)的重量;大自然的蒼莽神奇,是人類探索前進的永恒動力?!痹谝槐厩嗖罔F路紀實作品的扉頁上,王杜江寫下這句話。
2018年10月,作為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高原重點鐵路工程勘察設計二隊技術隊長兼地質(zhì)組長,時年32歲的王杜江帶領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青年突擊隊”踏上了青藏高原,對橫斷山系進行地質(zhì)勘測。
2012年從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碩士畢業(yè)后,王杜江進入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從事鐵路地質(zhì)工作。多年來,他曾擔任包頭環(huán)線、關中城際鐵路、廣佛江珠城際鐵路、延安至榆林高鐵等國家重點項目的地質(zhì)專業(yè)負責人,出色完成各項勘測、設計任務。
【資料圖】
鐵路建設,地質(zhì)先行。此次參與川藏鐵路中段選線工作,沿線海拔最大高差達3000多米,是全線最具挑戰(zhàn)的路段之一,王杜江深感責任之重。
怒江橋是項目控制性工程之一,王杜江負責勘測的怒江峽谷,兩岸陡壁懸聳入云,雪后無數(shù)塌方、落石將狹窄的碎石路徹底堵塞,就連勘察用的無人機也在怒江峽谷初次航拍中因信號中斷而下落不明。在怒江峽谷中,縱然有些小道,一般也是巖羊或者其他動物走出來的。
“許多高山,我們必須要爬,因為一些非常重要的控制性工程,必須要‘腳到’才能保證‘眼到’‘心到’,沒有捷徑可走?!睘榱瞬榍鍢蛑诽幑こ痰刭|(zhì)條件,王杜江與團隊多次向陡壁發(fā)起沖鋒,甚至面臨過生死考驗。
在沒有道路的條件下,王杜江與隊員們沿著一條陡峭的泥石流溝向垂直高度800米的崖頂?shù)侨?。越向上爬,坡度越陡。距崖頂最?00米時,坡面已經(jīng)變成沒有任何植被、碎石也很少的巖壁。這時,攀爬已經(jīng)變得十分困難了。
要不要繼續(xù)?王杜江猶豫了。但一想到怒江橋位的重要性,加上已經(jīng)爬了近3個小時,此刻返回意味著前功盡棄。但王杜江知道,未知的前路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于是便讓隊員們停止攀爬,只讓一名隊員跟隨自己繼續(xù)前行。
“這些年,我爬過很多山,但從來沒有像那次一樣,腿抖得非常厲害。每向前爬一點,都要握緊拳頭砸一下腿,砸完以后再接著爬。”王杜江咬緊牙關、足踩臂撐,用地質(zhì)錘邊爬邊刨,走一步看三步,用了超過一個半小時,才終于爬完最后200米,艱險攀至崖頂,在步步驚險中完成了對怒江橋位的地質(zhì)調(diào)查,掌握了橋位比選的第一手基礎資料。
自怒江崖頂返回后,時常穿藍色沖鋒衣進行野外勘測的王杜江,被隊友送了一個響亮的外號——“藍色巖羊”。
“巖羊是峽谷里常見的一種動物,登山非常矯健,而且總是成群結隊出沒。我們那次走的崖壁,估計也只有巖羊會走了。”
兩年多的高原工作中,王杜江帶領隊員走遍怒江沿岸的溝溝坎坎,徒步調(diào)查獲取第一手資料后,結合熱紅外遙感、航空物探、三維傾斜攝影等新技術,獲取詳實的工程地質(zhì)參數(shù),為線路方案的選擇和優(yōu)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為川藏鐵路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憑借卓越貢獻,王杜江榮獲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叵氘敃r支撐自己的力量是什么?“完全出于本能?!蓖醵沤f。他們要完成的不是任務,而是“前后半個多世紀,三代鐵路人,前輩出于資金和技術限制一直想完成而未完成的夢想”。 (經(jīng)濟日報記者 齊 慧)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